經過多年努力,農業大市鹽城的鄉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,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,越來越多的鄉親住上好房子;農村環境舊貌換新顏,道路通暢、河道整潔、交通便捷、環境更好,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在各地鋪展。
“望得見山,看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,最難的是“記得住鄉愁”?!坝浀米∴l愁”,前提是要留住人們關于鄉村的記憶??上驳氖?,近年來,我市多地通過興辦各種相關場館,保存大量老舊物件,借助多種展陳手段,留住人們對鄉村的記憶,讓人們記得住鄉愁。
在阜寧縣阜城十里風光帶鄉愁館,風箱、石磨、犁耙等,呈現蘇北里下河地區的鄉村歷史;在東臺市新街鎮墾殖文化館,一件件廢灶興墾的老物件,訴說墾殖精神的薪火傳承;在東臺市甘港村史館,數千件實物和圖片,展示土地改革以來農村變遷;在射陽縣新坍鎮新潮紅色文化傳承館,一件件實物和史料,描繪了當年巴一凱帶領村民在鹽堿地上建起高產良田的勞動場景……
重溫艱苦歷程,感悟奮斗精神。一件件富有鄉村特色和泥土氣息的老物件,真實再現了昔日的鄉村生活場景。老物件談不上多精美,但卻有故事、有溫度,飽含了情感,它們無聲地記錄了鄉村從歲月深處走過來時印下的深深足跡,記錄了一方土地上人們曾經的艱難困苦、曾經的奮斗拼搏。鄉村記憶承載的是鄉村的歷史與文化,是鄉村的魂,是一方鄉親的共同血脈。
鄉村記憶具有傳承性。留住鄉村記憶,可以把好村風、好民風、好家風、好傳統代代傳承下來,讓年輕人能感受到先輩的付出,增添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。如今,雖然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但不少孩子出生在農村,讀書在城鎮,不要說知曉鄉村的歷史,就是一些農村的老物件也不認識了。當鄉村里的歷史、傳說、人和事被逐漸淡忘,當曾經的老物件在逐漸散失,長此以往,我們的鄉村記憶就面臨斷裂的危險。失去了鄉村記憶,人們還會對鄉村有感情嗎?還會選擇回到鄉村嗎?
因此,在鄉村振興過程中,我們要注重鄉村文化館、村史館等載體的建設,結合各地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發展特色,通過精心規劃設計,充分呈現當地文化底蘊、人文特色,通過對鄉村的人、事和景的還原呈現,著力打造以弘揚傳統文化、家風家訓、紅色經典、黨建引領等為主題的鄉村記憶,讓更多的人記得住家鄉,留得住鄉愁,愿意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。
只有把鄉村記憶一輩輩傳承下去,才能凝聚人們共同的價值情感,鄉親才會“親”。只有鄉村記憶得到不斷接續,才會有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和持久的生命力。(鹽城 江漢超)
請輸入驗證碼